產(chǎn)品展示
行業(yè)新聞
二氧化鈦后處理及設備(1)
據(jù)考察,國外氯化法鈦白生產(chǎn)廠多采用這種工藝流程。國內硫酸法也借鑒了這種流程。包膜工藝及設備二氧化鈦表面處理技術(包膜技術)是后處理核心技術。表面處理決定產(chǎn)品的使用性能、適應范圍。表面處理技術是國內外生產(chǎn)商非常重視并大力進行研發(fā)的課題。
1.表面處理作用及分類 (1) Ti02表面處理的作用二氧化鈦雖然具有優(yōu)良的光學和某些顏料特性,但未經(jīng)表面處理的初始鈦白顆粒,僅在塑料上有少量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要求的提高,在涂料、塑料、化纖方面更不能直接使用。 相關問題如下:①未經(jīng)表面處理的鈦白粉在很多涂料的介質(基料)中不能很好地分散,致使著色力、遮蓋力差;②制成品不耐日曬雨淋、容易失光、顏色變黃、粉化等,即大家所說的耐候性、抗老化性能差;③對于像化纖鈦白、對光和熱敏感性等一些個性要求更無法滿足。這些要求只有通過表面處理技術的進步才能逐一滿足,與此同時也推動了新產(chǎn)品的開發(fā)。
盡管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化學穩(wěn)定性優(yōu)于銳鈦型,但由于晶格缺陷,在二氧化鈦表面有許多光活化點。當它們吸收紫外線的能量’時,雖然絕大部分轉變成熱能輻射出來,但是還有少量能量使二氧化鈦釋放出初生態(tài)的氧,造成其晶格缺氧,而作為載色體的高分子材料因接受釋放出來的氧或受氧化催化作用而發(fā)生降解、氧化,導致涂料層產(chǎn)生變黃、失光和粉化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這就是二氧化鈦光催化作用。Kaempf和Voeltz等分別提出了二氧化鈦使涂膜粉化機理的模型,并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得到了充分證實
對二氧化鈦表面包膜處理,使料子表面覆蓋一些較穩(wěn)定的水合氧化物,以堵塞光活化點,并使二氧化鈦粒子之間通過水合氧化物膜相互隔開,減弱相互間作用和提高傳熱能力。從而避開、減弱上述二氧化鈦光催化作用對周圍基料的破壞作用。(2)表面處理方法分類一般多采用中和法,即在一定溫度下在漿液中加入酸性(或堿性)包膜劑,再以堿(或酸)中和,使包膜處理劑沉淀在二氧化鈦粒子表面上的方法。
[返回][關閉]新聞資訊
-
2020-11-09
鈦白粉持續(xù)高溫,食品級二氧化鈦
-
2020-10-29
食品級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發(fā)生反
-
2020-07-30
2020年食品級氫氧化鈣第三方檢驗
-
2020-04-23
2020年食品添加劑之食品級白色素
-
2020-04-21
2020年滬申食品級二氧化鈦最新報
-
2020-04-02
食品級氫氧化鈣環(huán)保功能:
-
2020-04-02
江滬高純二氧化鈦的制備與研究:
-
2020-04-02
濕法食品級氫氧化鈣的用途,生產(chǎn)